藝術村的生活形態之於藝術創作者,不如我們想像的浪漫,藝術家必須暫時遠離自身創作基地,撇開異地生活上的語言不便,還得開放工作空間,在作品尚未公諸於世前,創作過程將被檢視著,在這期間對於當地社會、贊助者要提出相當的回饋,創作的脈絡也將因此面臨更多變數。面對眼前新鮮事物藝術家都已經來不及消化了,更不用說在接受這樣的考驗同時可以準確的將創作意念投注作品中。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,文化的吸收與創作的釋放,尚霖像是游泳選手,熟練呼吸節奏,劃破重重阻力在水裡向前划行,從一個城市移動到另一個城市。
藝術家身分就是尚霖向陌生人問候的通行證,親切的談話是他的天賦,讓嚴謹的柏林人毫無保留對著簡便的錄音設備說著他們的故事,生命與生命的相遇勾勒出一張私房城市地圖。在東京駐村期間,正好遇上畢業季,受過西方美學薰陶的批判性思考的他與文化差異擦出了火花。原本應該是高校生制式的畢業照,在藝術家邀請下,同學在鏡頭前列隊排排站,拍攝的剎那,與其看著三腳架上陌生機械鏡頭,閉起雙眼用心記下這個難忘的瞬間,3、2、1再次張開雙眼,展新的旅程正等待大家。我們以為按下快門就可以保存的集體記憶,當快門的一開一闔由雙眼取代,記憶的底片放在心裡, 柔性質疑過度依賴高科技產品的文明社會。
這樣引動社會的藝術「微」革命,最近也在台北發生,吳尚霖把器材放手交給剛認識的高中生朋友,羞澀也好、活潑也行,藝術家走進校園引導學生透過相機邊拍照邊說故事,無邊的想像力,領著觀眾在一個陌生的學園場域遊走。走出校園轉個彎,街頭年輕人的紀錄片,舞技挑動著我們的四肢,每個人的遭遇故事引領我們追溯至這個聚落的源頭。觀眾的記憶也慢慢的回到那個什麼都不怕的勇敢年代。旅行的意義延伸,移動的定義從人與人的距離、客觀的地理空間轉化到時間。
移動過程中的探索,與其說面對人,藝術家面對的不在國家間的疆界或是語言文化差異,而是人與人之間那道隱形的牆。目前藝術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直接改變冷漠的社會,但是藝術家吳尚霖投入真實的行動,從早期的一人行走行動藝術計畫,走著走著,走出了預設框架進入人群,參與計畫者與觀眾間建立無數個共感經驗,似橋樑如街廓,建構出一張藝術家的世界地圖。
文/吳玗倩 Yu-Chien WU 2011年秋